刘海波谈《三叉戟》:没有回避“壮士迟暮”的现实

  由马珂担任制片人,刘海波执导,沈嵘、吕铮担任编剧的公安题材电视剧《三叉戟》正在热播,该剧根据作家吕铮同名小说改编,讲述的是三位曾经叱咤警界、被称为“三叉戟”的人民警察,在退休之前热血不减,面对新型犯罪,齐心合力创新侦破手段,最终一举击破金融犯罪集团的故事。

  区别于大多数同类题材影视作品,《三叉戟》将目光聚焦在三位即将退休的老警察身上。该剧导演刘海波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,这部剧讲的首先是“人”,然后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,着力刻画了“三叉戟”精神,“他们三个人加起来快150岁了,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身手敏捷,惊世骇俗的老黄历也是过去式了。他们不是神探,算不上智勇双全,有时脾气很怪,身上有不少小毛病,但在罪恶面前,他们会迅速集结、拧成一股绳,用热血起范儿、用各自的绝技摧枯拉朽干掉黑暗。”

  《三叉戟》没有回避“壮士迟暮”的现实,喜剧化的处理方式为该剧在严肃主题下营造了轻松的氛围。刘海波解释道:“时间会流逝,人会衰老,这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话题,我们希望这种时间的重量,能够用一种让观众看着不累的方式表现出来。这种用喜感的方式表现老态,笑过之后,可能留下的东西更多。”

  聚焦当下反映人民警察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一直深受观众喜爱。刘海波表示,随着观众看到的剧越来越多,创作者的尝试也会越来越多元化,未来这种类型剧也许会更加细分。“近些年的类型剧,关注的侧重点更加明确,有的涉及到大量法医学知识,有的案情复杂强调悬疑推理,有的重视人物情感,也有作品摄影剪辑风格突出,当然还有像《三叉戟》这样的,把重点放在了人物身上。”刘海波希望通过对三位在公安战线上默默奉献的老警察的刻画,由当下的力不从心勾连出当年的热血青春,现实的展现交织回忆的延伸,从而传递出人到中年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感悟。

  谈创作——

  “首先是人,然后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”

  新华网:相比以往的同类作品,《三叉戟》最大的差异性在哪里?

  刘海波:和其他类型剧主角不同的是,《三叉戟》的主角是三个加起来快150岁的中年人民警察。他们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身手敏捷,惊世骇俗的老黄历也是过去式了。如果不是老哥出意外,他们可能就抱着保温杯等着退休颐养天年了。重回一线,老哥仨体力跟不上了,脑子里也都是过去(办案)的土办法。要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他们,就不能像其他类型剧那样把重点放在事件铺陈上。

  这次《三叉戟》,首先得有人,然后才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。当下的力不从心勾连出当年的热血青春,他们也年轻过啊,这些现实和回忆的延伸,是中年人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感悟,也是我们想在这个戏里表达的。

  新华网:相较于早前执导的《光荣时代》等公安题材作品,《三叉戟》在拍摄上有哪些难点?

  刘海波:《光荣时代》讲第一代公安的故事,还有一些谍战元素,因此重点放在了事件铺陈。这次《三叉戟》,主要讲的是这三个人物,在处理细节上花了更多精力。

  比如“大背头”(陈建斌 饰演)随手带着一个保温杯,刚出场时,只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符号。当他和领导提请求时,借助保温杯递水表现出的是一种心理状态;当“大棍子”(董勇 饰演)气呼呼地吃降压药时,他递出来保温杯又放回去,是一种心理状态;当做出决定,“啪”地把保温杯放在桌上,又是另一种心理状态。这些细节反馈到人物塑造中去,动作幅度、表演节奏的拿捏,都需要反复琢磨。

  新华网:在《三叉戟》中,几位主演没有被“神化”,相反各自身上都有些小缺点,能否结合人物的台词、动作等细节介绍一下为何会有这样的设计?

  刘海波:我们在构思这三个人物的时候,希望他们尽可能接近生活本来的面貌,于是就给他们设计了一些不完美的小特点。比如“大喷子”(郝平 饰演)有点市井气,于是他的台词中,会出现“记得把油钱给我报销了”;“大棍子”脾气比较暴,“大背头”就会吐槽他:“是因为你这个暴脾气导致的高血压,还是你这个高血压导致的暴脾气”。

  新华网:如何把握《三叉戟》中喜感元素与严肃主题之间的平衡?

  刘海波:剧中的喜感元素,一部分是来自台词,原著中有很多方言、口语化的表达很有意思,台词也延续了这个风格;另一部分是来自演员的表演方式。时间会流逝,人会衰老,这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话题,我们希望这种时间的重量,是用一种让观众看着不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。

 文章标题:刘海波谈《三叉戟》:没有回避“壮士迟暮”的现实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:融易新媒体
本文网址:http://m.ironge.com.cn/News/yc/122624.html